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烟台大学学科建设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准确研判并牢牢把握当前形势,明确思路,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为建设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发展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学科带动引领内涵发展,将“实现一流学科突破”作为“一二三”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我们积极整合资源,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2018 年 7 月药学学科增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实现了学校山东省一流学科的突破。今年10 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增列第二个省一流学科。
截至今年11月,“化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并持续保持一年。“数学”学科在 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 400,国内处于 34-57 档位,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2019 法学进入了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前 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次上榜,进入前50%。2019 年学校首次进入U.S.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此外,在ESI全球前1%学科当中,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达到 0.99,“工程学”达到1.1。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关于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我简单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学科带动引领内涵发展不动摇,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凝聚全校共识
判断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关键看有没有国内乃至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学科,这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普遍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办学质量,核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直接途径是课程建设,最关键因素是建设一流的学科,也就是建设一流的知识体系、一流的学科制度、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学科平台。全校上下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去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所大学最重要、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学者。调动了学者们的创造潜力,大学就会办活;唤醒学者们内心的价值和精神追求,大学就会风清气正;激发起学者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大学的发展就有了根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学科水平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现有高水平学者的稳定,仅仅靠待遇是很难引进和留住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高层次人才的。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将学科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如此良性循环,学科与人才互为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学科水平是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平台建设的综合反映。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既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就是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此,全校上下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形成广泛共识。
二、立足学校学科实际,理清学科建设工作思路
学科要发展,必须立足学校学科实际,把握学科建设规律,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理清学科建设思路。
——坚持目标导向,把关键促发展。《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对博士立项建设单位有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各学科点有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授权的具体标准。我们只有对标对表,心中有数,立标规划,立标建设,推行目标责任管理,才能保障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
——坚持需求导向,树特色促发展。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换,就是从“大者通吃”走向“特色取胜”的转变。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明确服务面向,加强应用研究,精准服务,特色服务。我们要坚持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主动将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重点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民生重大课题及社会迫切需求纳入关注视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工科集成交叉、理工支撑渗透、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在交叉、渗透、融合中彰显学科特色,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促发展。事业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不回避矛盾问题,也不怨天尤人,善于从源头上提高分析梳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如何建设高水平学科”这个根本性问题,深入开展校内外调查研究工作,系统分析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等学科建设结构性要素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功能性要素存在的问题,明确堵点,找准差距,精准施策。
——坚持绩效导向,兴竞争促发展。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度变革,效率提升,机制转换。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催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因如此,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利益激励、绩效考核等机制才尤为重要。学科建设要探索适合学校学科实际的学科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和激励体系。没有清晰的指标体系,就难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方向。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发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对学院、学科、导师、青年教师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使院院有责任、团队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形成担当作为、奋力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共同推进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聚焦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四中全会提出的“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对学校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更具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改革举措来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制约瓶颈。
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对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协调机制、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学科建设考核机制、学科服务体系、学科文化体系等全方位统筹规划,协同改革。既要重点建设,突出特色,使优势学科更加具有影响力,实现学校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办学目标;也要统筹兼顾,抓弱项、补短板,使弱者变强,更要关注新的学科增长点,为新兴、特色、交叉学科提供发展的机遇。
人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只有把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起来,学科建设才有动力和活力。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让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每个人都进入到学科团队,让学科有方向,人员有归属,目标有考核,绩效有奖惩。
党建、思政、教务、研究生、科研、人事、财务、图书、资产、国内外合作等部门要聚焦学科建设,协调支持措施,集聚叠加效应,形成全校协同推进格局。要正确处理学校与学科、部门与学科、学院与学科的关系,使职能部门有效发挥对学科建设的保障与服务作用;正确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学科整体推进的关系,努力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学科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好学科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新与传承;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在着力加强学科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格局;正确处理好学科与地方、行业以及学术团体的关系,争取全方位的合作与支持。
同志们,烟台大学是学校师生的学术命运共同体,学科建设水平关乎学校命运前途。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为把我校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