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却生活在校园周围;他们不是学生,仍然过着和在校生一样的生活——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听课。不过,他们没有学生证,不能享受每年4次的半价火车票,他们游走在高校的边缘,被称为“校漂族”。
“硕士、博士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专科生只能靠边站!”这是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十分广泛的一句顺口溜,话虽然说得有些偏颇,却从某些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人才市场上竞争的残酷!
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屡屡受挫的李文丽与几位“同道者”一起在郑大旁边的兑周村租了套民房,义无反顾地加入“校漂族”行列,“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早晨6点起床,然后到教室或学校图书馆里自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和晚上继续在学校就餐、自学,深夜才回到校园附近租来的民房里休息……现在,李文丽的生活和上大学时几乎没什么两样。
李文丽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因此,她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向家里伸过手。为了维持生活,周末,她靠做家教挣点生活费用。除了均摊的60元钱房租,她每月的花销只有200多元钱,日子过得十分节俭。
谈到做“校漂族”的生活感受,李文丽沉重地叹息着说:痛并快乐着!
除了自学,李文丽还经常在学校里“蹭课”,像在校生一样去教室抢占座位、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交流,她笑着说:“有人说我们是‘大五生’、‘回锅班’、‘社会系’,从表面上看,我跟那些学弟学妹们没什么两样。”
显而易见,求职难和“校漂族”的出现,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校漂族”这个群体有多少人?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各地的“校漂族”正在逐年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项对北京、广州、郑州等地十几所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显示,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根据这项调查预测,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
考研者占了“校漂族”的大多数,这部分人有个专门的称呼——“研漂族”。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着很多考研的大学生成为“研漂族”。就业难造就了“考研热”,“考研热”又推动了“校漂族”群体的壮大。
据知情人介绍,目前,“校漂族”有多种类型,除了“研漂族”、“待业派”,还有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派”,难以适应社会、留恋校园象牙塔式的生活的“恋校派”,极少数家境富裕的“逍遥派”,一小部分希望从事自由职业或者自行经商的“创业派”等等。
“有时候我深感苦闷,觉得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我到底属于哪里呢?”一位在郑州大学“漂”着的学子李凌向记者坦承,他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边缘人”身份,“漂”着的日子很压抑,整天都是高度紧张。
郑州某高校一位学生处老师认为,“校漂族”不是在校生却滞留在校园,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学校设施和管理带来了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走出“象牙塔”,不能适应社会,把学校当成了“避风港”。其实,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融入社会有压力也有机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漂族”的出现说明了高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轨,要让大学毕业生不再“漂”,学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入学时起就建立明确的就业规划,这样,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校园与社会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