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特色发展学科群—南昌大学等高校学科建设调研

作者:刘德全、孙茜、李袆 时间:2019-09-30 点击数:


9月20日、23日,我处在南昌参加“双一流建设”学术论坛前后,赴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分别调研了跨学科研究院、学科建设专项、学科群和学部管理和博士授权点申报等工作。

两校的发展经验用两句话概括就是:领军人才带动,经费项目培育,发展解决社会和产业实际问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实现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学科特色的凝练。现将两校建设情况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发展思路

(一)顶层设计,人才带动: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学科水平情况,科学顶层设计,明确一流学科群重点突破方向。华东交通大学以省一流学科交通工程为重点突破领域,集合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外国语等学科研究方向主动向交通工程学科靠拢,形成一流学科集群;南昌大学以国家一流学科新材料及特色优势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重点,顶层设计,确定突破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学科管理机制,以项目招投标的形式促进学科交叉明确以标志性成果或贡献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更在于大师,尤其是地方性大学,很多发展指标早就突破了二八定律,某些学科突出贡献竟来自个别人才的一己之力。南昌大学的江风益在1996年,经过三年时间的技术跟踪,决定带领团队转向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在一个欠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中,拉开了从事GaN蓝光LED研究、自主创造光明“中国芯”。这一进程中,南昌大学围绕江风益,克服争议,顶住压力,不断强化支持,倾斜资源,20年磨一剑,终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藉此跻身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用极其有限的资源,投放给有潜力的领军人才,这是南昌大学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重点突破,优势引领

人才撬动学科,平台支撑学科,引领带动方向,优势凝聚特色。南昌大学,除了新材料之外还有传统优势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其发展之路更体现了平台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极具政治经济背景的中德实验室,使得其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取得长足发展。南昌大学的体会是,研究方向立足一定要窄,一定要小,这样才容易突破。突破之后,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更多方向发展。目前新材料学科已经形成了六大方向,比如医学和生物,六大方向又设计六大学院(信息,电气和材料等),这种跨学科发展态势,真正实现了优势学科引领式的整体发展。

(三)交叉融合,突出特色

学科交叉的载体是项目,但是关键是人。领军人才在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之高,平地而起的交叉学科往往最初是一个人带动的。学科融合的本质,就是多个学科从面的扩展,转型到点的汇聚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融合即是践行了有限资源集中优势的原则,也是推进学科发展实现服务地方目标的有利推手。

近些年,南昌大学将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进行学科融合引导。引导的方式,是另建一个基于研究项目投放支持的虚拟组群。例如应用经济学群、江汉哲学群、新闻与传媒传播学科群等。这些所谓群,实际是一些交叉研究项目筐,就是通过项目来促成学科集群。各学院的教师一开始只是部分参与学科群项目。学科群计划(项目)和两个创新研究院(新材料和食品健康),都采取了与行政学院并行的人员流动机制,即任何学院教师都可以申请学科群计划或者创新研究院的课题,对于学院来说,各种绩效考核不受影响,对于教师而言,多增加了一份项目课题支持。这种能进能出、基于项目课题的人才流动机制,是一种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是一种学科战略的引导,是一种有优秀者更优秀,多劳者多得的软支持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学部制度,就南昌大学而言,目前有四个部学部,人文学部(人文、新闻、外语和艺术设计学院)、社科学部(法学、管理、马列、经济、体育学院),医学部、理工学部(后来基于材料和食品集群分为两个学部)。学部的建立,促进了综合大学的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各类学科话语权,在人才引进、招生指标和职称评审等环节,真正实现了综合大学的分类分层管理。对南昌大学理工学部的深入了解发现,一部为新材料大学科,涉及了材料、理学、化学、机电、信息工程和软件学院,二部为食品大学科,涉及了食品、生命、资源化工和建筑工程学院。可以这样说,从学院看,多到二十多个,但是学部看,只有四五个,特别是两大理工学部,十个学院,主要围绕新材料和食品两大学科发展,给人印象深刻:堂堂一所211,全省第一高校,仍然不求全,只求强,锁定五大领域,重点突破,如此其办学优势愈加明显。

无论是学部,还是学科群都不是目的,只是形式,是为了更好服务学科战略目标和办学定位的一种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学科交叉也不是为了交叉而交叉,而是更好地落实中央扎根大地办大学的要求,以及学校服务区域社会的办学初衷。


二、实施措施

(一)政府支持:

政府举办高等教育,这一基本认识,是每一所公办高校经营和发展思考的重要起点。南昌大学争取了部省合建、华东交通大学依托交通运输部部,都获得亿元级别的支持。而南昌大学围绕两个国家一流学科,成立了新材料和食品健康创新研究院,依托学院设立典型的学科特区。在特区里,人才引进实行高校和企业双聘任,省政府给每个研究院200个高校人员编制计划,体现了政府真真切切的共建举措。这一措施一举解决了高校待遇留不住人,企业招聘招不来人的两难局面(类似药学院与绿叶公司的合作关系)。学校对于两个特区,则设立超过普通学院的高级职称比例岗位(65%),同时建立更加尊重同行评议和贡献施展的职称晋升评定规则(实际贡献度、解决企业问题、提升产业化经济效率)。政策倾斜,资源优先,是每一学校实现发展的重要竞争性条件,因此,一所学校如果谋求突破发展,则要着力在争取政府差异性的支持政策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努力。

(二)集中资源

整体资源有限前提下,谈发展必然涉及取舍,实施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缩小聚焦范围,才能确保资源相对充足,最终促成特色和相对优势。华东交通学院黄院长根据自身参与2017年江西省博士授权单位材料验收的经历,并根据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申报博士点的案例,展示了最近两批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数据,指出新建博士授予单位应突出务实和特色,而这两个要求是内在统一的,即申报两个博士点即可。作为培育阶段的高校,得到的启发是,应尽量减小培育范围,确定地域特色,突出国内优势,采取3+x方案,3即根据现有基础确定的3个相对优势学科、x即一到两个外部环境变化促成快速发展的学科。

(三)投放项目

资源是管理杠杆,资源的有向投放和绩效投放,可以有效服务学科建设战略目标。南昌大学的“学科群”发展计划,其实不是建立有形的群组织,学科群计划其实是一系列发展学科集群汇集的项目。项目首先由科技处、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或者学部委员会制定申报目录,目录主要是围绕了学校学科建设突出应用服务地方的战略目标而设计的几个对接社会和产业的研究领域,面向全校教师自建团队招投标,组建评议组专家(15人)根据建设任务审定和核定是否立项和支持额度。总之,学科群不是硬拉乱拼,而是通过培育相关课题研究,按照学术市场的规律,自然汇集壮大的。即便南昌大学,坦率地讲,只有材料学和食品工程两大国家一流开始出现学科汇集,其他学科群尚在研究培育之中,所以定位自身学科群计划,南大自用“2+X”之说(X表示未来预期)。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也有服务面向,应用研究可以通过政策杠杆加以引导。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尽管层次不同,但是都属于地方高校,办学面向理应为地方发展。近年来,习近平在内的中央领导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在各种政策层面提出对服务社会的要求。因为国内教育管理主流仍为技术治理,即越来越多的项目资源通过制定条件标准优先或者限于服务社会性的学科发展。两校对此理解非常到位,华东交通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创办为铁路交建服务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南昌大学发展为江西红色旅游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和经济管理研究领域等等,皆出此辙。

(三)科学管理

学科发展水平决定学科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同样影响作用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管理机制要依托校情。这个校情包括,学科建设的体量和强度,即学科点数量、学科点的层次,另外就是学校学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就是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管理人员规模和水平,包括学校对于这个部门的定位。南昌大学学科建设职能位于发展规划处,按照其学校领导的定位,是学校学术中枢,相对于办公室是全校行政中枢,学术中枢是协调全校学术职能事宜。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办公室人员虽然也多达10人(两人分别兼任两个创新研究院(国家一流学科)的副院长),但是仍客观考虑到其管理水平特别是学术管理水平无法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任务的考虑,所以设置三实两虚的五级管理阶层。即学校学科处、学部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学科团队,其中是学部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无实形,负责一切相关学术事务裁定和评审。总之呢,学科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切实考虑学校学科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确定可以管理和服务的项目和计划规模,同时确定学科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边界,例如交叉学科事务的管理,学部制的管理和大项目的审核交由相应的学术组织实施。当然这就要求提前做好这些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学科办,但只一个学科办造不出一流学科,所以要汇集全校管理智慧专家锦囊,共同服务和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四)把握政策

抓住国家政策主基调,不存幻想,强化适应,谋求发展。研究生资源一直以来是学科建设主要支撑资源,研究生规模和质量是学科建设的保障和动力。目前国家早在2017年确立了未来六年的基调,即总体上控制博士生教育规模,结构上发展专业学位培养规模。南昌大学在苦于无法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决定积极向政府申请专业博士类型,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思维,不仅显示了对政策的敏锐和主动适应,获得了大量的扩招份额,而且通过内部培养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最终满足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建设。对于我省一些硕士单位,应该看到,即便得到博士学位授权,短期之内也只能扩大招生二三十个博士生,更加务实的是需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尽可能地申请更多专业硕士研究生,用好开发好这类研究生的学科建设效益。


三、总结与建议

总的来说,南昌大学结合华东交通大学,实践发展出了一条如何践行办学目标的发展之路。简言之就是通过政策和资金资源投放引导人力资源产出,实现学科战略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各大学部基于办学之服务社会目标,研定对接社会领域,确定学科建设指导方向和领域,以任务的形式,面向全校教师招标,通过任务实施促进学科相关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通过引进人才,完成指导学科领域的建设发展。结合规划的引培结合,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向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

梳理学校自身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是,一是没有行业办学背景,缺乏行业对接经验和基础,二是整体办学水平尚不能匹配区域城市发展层次,缺乏对接当地高端产业和社会管理的合作基础,三是缺乏学科建设氛围和战略规划意识。那么围绕上述三点问题,一是强化发规学科处和服务地方办公室的职能,强化对外合作,二是切实培育对接产业社会的课题支持和平台建设,特别是人才引进,三是培育学校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加强研究、教育和宣传,适时召开学科建设会议,通过顶层推动学科建设步伐。


此外,考察一行还现场学习了华东交通大学的“宝塔”学科发展计划、南昌大学的“学科特区”计划,走访了南昌大学的“MOED新材料创新研究院”、“食品健康创新研究院”、拜访了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理学院、南昌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同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朱王海副院长,南昌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彭迪云处长,研究生院邱红云副院长,燕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培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科建设办公室等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在“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会上,拜访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前常务副院长史静寰、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周光礼。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烟台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