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李克强做出批示 教育部党组会学习 北京大学发力学科体系建设

作者: 时间:2020-11-29 点击数: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

教育部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北京大学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学科体系建设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胡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部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7月30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以及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把握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是下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配套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教育系统要结合工作实际,抓紧推进贯彻落实,做好后半篇文章。会议强调,研讨是一次升华,宣传是一次普及,分工是一次再设计,落实是具体施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必须立足“两个大局”交织、短缺和短板并列、升位和错位并存、核心力量和核心目标并提、重大挑战和重大博弈同在的角度,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命之本、现实状况、关键突破和历史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做出科学设计和安排,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会议要求,要尽快出台贯彻落实举措,从学科专业体系调整与建设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引导督导。各地各培养单位要坚持“四为”方针,扎实开展重点工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实现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组会后,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专题座谈会。会议强调,各地各培养单位要把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立足两个大局明确定位,着眼争创一流践行使命,适应重大需求更好作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要适应国家需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调整学位授权点结构;要抓好招生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分类抓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导学导研”意识和能力,要求导师到人才培养一线、思政教育一线、科学研究一线;要强化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强监督,强化问责,推动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天津市教委、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代表,先后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立足学科体系建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大学

  当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学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在线教育深刻改变着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在快速迭代升级。这些让我们始料不及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大学变革的进程。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给高校的海外引智和科技交流合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培养能够实现“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拔尖人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国家对疾控人才、公共卫生人才、战略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课题。

  为此,北京大学将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学术、学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将面向国家需求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学校极为紧迫的任务。北大始终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比如,我们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本硕博贯通的新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培养纳米电子学拔尖人才。疫情期间,北大有一大批研究生在抗疫科研攻关和防疫岗位上贡献重要力量。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生团队在谢晓亮院士的指导下,开展新冠肺炎强效药研发,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研究生在本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将我国抗击疫情的文献资料翻译成阿拉伯文,学校于5月6日举办了视频发布会,得到20位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学校正在筹建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完善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前不久还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

  第二,将基础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

  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先导性作用。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四梁八柱”。北大连续14年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提供包括奖学金在内的长期稳定支持。今年,学校落实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强国际数学中心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等形式培养拔尖数学人才。

  信息化一定会带来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飞跃。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人文学科、尤其是“冷门绝学”课程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培养更多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比如,季羡林先生创建的梵语、巴利语专业得到进一步充实,目前开设了梵语、巴利语、于阗语等多门非通用语种课程,研究生参与“冷门绝学”重大项目的语言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将交叉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引擎。

  能否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决定着能否占领未来学科和“未来产业”的前沿。我们坚持“不在最前沿就是落后”的理念,在加强基础学科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等跨学科研究平台的作用,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重点围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来进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药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创新。近年来,我们以“临床医学+X”为抓手,建设医学人文学院、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一批跨学部和院系的教研机构,并设立专项招生计划和联合培养项目,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博士生李琳在汤富酬教授、乔杰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医学+X”跨学科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28岁博士毕业时,便担任了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下一步,北大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继续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一流人才。


(文章来自教育部专题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烟台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